02年的片拍出了6-70年代的水准……………普京点名必看~翻拍自49年版~
很久没看二战电影了。在听过Lube后,居然被感动得哭了。战争,因为政治家们的游戏,无数生命就这样殒落,无论他们是多么可爱的人,无论他们还有爱人还有亲人,一切都无足轻重了。
蓝光重刷。勉强及格。“星星,星星,我是大地”。西线的七人侦察队在重重包围中送出德军反攻计划情报。对老苏联电影有明显的继承,绿色调贯穿始终,照明弹、星星和敌后侦查小队构成统一的意向,对枪械等特写是象征性的笔触,前景中虚焦的枝叶和家具、潮湿或迷蒙环境里重点放在两侧的构图、用照明弹拉开画面层次并提示主题,都是诗电影的遗留手法,年轻的士兵们承载着悲剧性的英雄主义,男主角别特连科尤为重要,他男孩式的英俊让他在女主面前自带暧昧的羞怯,同时把本片制作上的粗陋之处(比如动作戏整体偏弱)化解成笨拙的抒情感。全片也有轰炸假车站和藏身德国运粮车之类大场面和紧张时刻的设计,拍法上已经学会了欧美电影的处理方式。片尾特意强调在西线苏军为解放波兰阵亡50万将士,似乎在问大波波你亏心不?
主要男主太帅……
剧情通俗简单,一直都很喜欢俄罗斯影视剧的配乐。天上的星星是美好的向往,大地和红星是胜利的渴望。
敌后小分队作战的亚类型,主旋律味儿颇重,但好在诗电影传统犹存,叙事干净利落,不沉迷奇观敢于跳时间线。纵然逃不脱英雄歌颂式,但战争中的细节捕捉,把战火残酷和人性美好凸显得浪漫而忧伤——某种意义上,比故事主线更动人。
解放波兰前的小插曲,为了粉碎敌人的反扑,全员牺牲的侦察小分队,结尾交代了更多星斗的坠落。影片少有的延续了六七十年代战争片优良传统,几乎没有受到新沙俄那些乱七八糟玩意干扰,朴实动人。
这部星星如果被挑三拣四是作为观众相当可耻的一件事。这部电影手法与通常颇为不同,他没有对主角做精致的塑造,就直接进入了故事。如果好莱坞拍,哪怕我国拍,都会增加三十分钟片长,详细塑造角色的性格,做足了功课才让角色开拔。然后在过程中送各种配角牺牲,最后精心勾画主角就义桥段。但这部苏联电影厉害了,他一上来毫不浪费笔墨,仅仅把人物凑齐,就上阵了。甚至一见钟情以贯穿始终的呼叫和牵挂,也只用那简单的一望就交代完了,没有拼命勾勒情感。然而,战友情,果敢,成长,决绝,爱情,忠诚,甚至是专业,都在过程中一一用简练的笔墨表达得淋漓尽致,丝毫不拖泥带水,甚至每个角色的死都恰是对其性格的真正塑造,却也是结束。让我们看到,主旋律,可歌可泣也可以不必喋喋不休的阐释。这电影既酷又让人热血沸腾,这不五星,还挑剔?艹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俄式主旋律电影,这种电影的模式在早年的中国电影里也屡见不鲜,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纯粹的“复古”让我喜欢他,因为如今那种“标新立异”凸显“创作者个人意识”的战争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彼得连科真是我见过的最帅的俄派男星了,没有之一,只有这种传统的帅哥还能演完美的红军战士
当看到结尾“我,安德列巴拉斯金大尉,死于解放波兰的斯威瓦河战役”时,我震惊了,这大概是我看到唯一一部以亡人视角的讲述,却非鬼片。从故事本身说,紧凑紧张,各种战争与谍报的元素全调用了,老套,但恰到好处,至于思想性,就不要指望洗脑片了。
“每年春天,每年五月,牺牲的英灵都会从波兰,捷克,德国回到故乡,回到他们献出生命的祖国,回望故乡醉人的美景”结尾旁白和画面太感人。如今祖国已不在不知英灵还能否回家。美国片就是永远也不懂家破人亡抗击侵略而不得不选择牺牲这种主旋律。画一般的风景与残酷的战争,以及年轻的中尉太帅。
喀什,木板椅子巨硬,音响就是俩破音箱,票价3块(一张跟粮票似的小白纸),几个维族人看得不咸不淡
在战火纷飞,枪林弹雨中,我们只听到了对大地的呼唤
还算不错,挺有苏联时期大场面战争片的范儿
整体感觉很舒服,除了几个明显的现代镜头外整个片子有点不像2000年以后的战争片,看了开头就有想去影院看的冲动。演卡佳的姑娘很漂亮
悲伤的音乐从头到尾,为电影提升了逼格,男主帅的不得了,看了好几遍他的脸,心疼为啥导演要把男主等人赶到鸽子房二楼,被德军烧死。不过总觉得情节到后半段实在太平,为了壮烈设定在小木屋二楼和敌人对打,真觉得在自投罗网。男主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哦😊🥰🥰🥰🥰
战争片该有的都有了,精彩
接近四星,小分队式的战争片,有令人屏息的惊险渗透和恢弘的战争场面,对角色有性格迥异的刻画,但尚未深入他们内心,部分转场稍显生涩突兀
真的很感动!战争太残酷了!最后全死了!不过还是报告了战情!
普京每次必点名看的一部剧情简单的获得过多个奖项的电影,政治意义大于电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