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厚重之下是血肉模糊的生命。只是今天已经习惯安逸、物质的我们,是否还有那种拼死求生的力量?
对纪录片是很难评分的,是给导演打分还是给曾经发生的真实的故事打分,对后者,真没什么资格。
有人说艾滋病是对男同性恋性欲倒错的惩罚,就连福柯也没有幸免。虽然已经过了把homosexual看成病态的时代,但道德缺位的隐蔽玩乐仍旧无法根治。不论对象是谁,片子都展示出美国发达的公民社会下强大的社群表达和组织方式。还有人说美国的成功在于没有历史,在我看来他们正在创造历史。
每次看这种题材的纪录片都会有很多感触,总感觉自己将会是其中一员。不敢说每个,但绝大多数的艾滋病患者都是伟大的
《长期伴侣》纪录片版,老花童说当年。读书时代脑子里的痕迹花童指的是老嬉皮,可后来发现“花样的男子”成了韩流男纸的称谓....
确实来过的灾难
纪录片看到后来才觉得~选择角度才是选择生活~
比起HowtoSurviveaPlague差了真不是一两点。最要命的是竟然一点配乐也没。。。怎么混进烂番茄Top100的。。。
只有切身体会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的美好
导演从几位见证者的角度还原了那个黑暗时代的故事,相比于其他同类纪录片没有那么系统化,而主要是为了讲述每个人的故事,从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那个时代的悲痛、创伤与团结。
那个年代的亲历者回顾那个特殊的年头,原来这就是艾滋的威力啊,迅速的吞噬掉那些年轻的生命。如今再提什么都觉得多余,什么乱性啊,什么谴责啊,什么政治运动啊,都无所谓了,他们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前人在用生命总结经验和教训,已经足够了。哎。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后AIDS大流行时代下的旧金山男女同性恋们的口述史。追溯(美国)同志运动史,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AIDS可谓重塑了整个运动,早在60年代,石墙运动便将一种激进的左翼运动为其附名,而其之后的演化转向了Pride游行,但疾病的出现将整个”骄傲“的氛围扼杀了,叙事似乎从作为身份群体的骄傲转向对个体的关怀。同时,囿于疾病更多是针对男同行恋者的冲击,女同性恋者群体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再汇同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GLBT由此变为LGBT。除此以外,美国人作为公民的意识可叹。当精神病被冠以任何人之时,公民权便被剥夺,现代医学将18世纪的精神病学囊括其内,又不断拓展,疾病成为了剥夺公民权利的理由。所幸这种程式化的规定没能在无历史的国家上演,同时也藉由现代药学的先进,让疾病没能成为完全否定的存在,反而使少数群体被看到、被肯定了。
这几年已经被成功拗为某种意义上的恐同者,虽然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bi(a)属性…要不是因为有了个死于艾滋的新墙头,应该是不会去关心这种政治正确疾病的…片子采访对象选择得极好,也让我对那个艾滋病还没政治正确的年代有了一点背景了解…以他的恶劣性格肯定是咬死不承认同时逼疯自己和家人…
#观影手记#12684.5大难来临,我们守望相助。
意思不大
了解同性恋历史不能错过的一部纪录片。
每一次社会的前进,都不是某些伟人的个人成就,在漫长的求索中,无数的平凡人挣扎、抗争,有人放弃,有人手握星星之火,偏见将永远存在,歧视将永远存在,这是一个让人灰心的事实,而我们只能坚信,不作为,世界只会更坏。
想象一下看着你的好朋友们一个一个死去是什么感觉
相当感人而且真实的纪录片
当叙述者已经可以平静地述说观众却不能平静接受了